Q1:周易本义的概述
1986年5月,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周易本义.朱熹注》为朱熹著。
朱熹(1130——1200),字元晦,亦字仲晦,别号有晦庵、晦翁、云谷老人、沧州病叟等。天资聪慧。十四岁时父亲去世,遵父遗训,师事胡宪、刘勉之、刘子翬三先生。十九岁登进士第,一生叙任官职二十余次,但遭逢不遇,抑郁不得志。二十四岁时问学于其父同学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,因得承袭洛学正统。与张栻、吕祖谦同出其时,过从甚密,人称“东南三贤”,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。其著述有《周易本义》、《诗集传》、《仪礼经传通释》、《家礼》、《释宫》、《孝经刊误》、《四书或问》、《论孟精义》、《或问小注》、《伊洛渊源录》、《名臣言行录》、《绍熙州县释奠仪图》、《四书问目》、《上蔡语录》、《延平答问》、《近思录》、《杂学辨》、《小学集注》、《阴符经考异》、《周易参同契考异》、《原本韩文考异》、《楚辞集注》、《晦庵集》、《南岳倡酬集》、《大学章句》、《论语集注》、《孟子集注》、《中庸章句》、《朱子全书》、《二程遗书》、《通鉴纲目》、《易学启蒙》、《卦考误》、《通书解》、《朱文公易说》。另有《朱子语类》也为朱熹言。
“周易”原本是卜筮之用。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。孔子作“十翼”,进一步阐述了 “周易”所包含的哲学思想;王弼作《周易注》、《周易略例》也进一步阐述“周易”的义理。
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,世称“程朱”,而他的《易》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。程氏《易》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,以义理解《易》;朱熹则认为《易》是卜筮之书,作《周易本义》就是要还《周易》的本来面目。
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周易本义.朱熹注》卷首尚有河图图、洛书图、伏羲八卦次序图、伏羲八卦方位图、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、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、文王八卦次序图、文王八卦方位图、卦变图共九个图,与陈抟、郡雍象数学接近。
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初稿名《易本义》,定稿历经二十余年。初稿《易本义》依吕祖谦《古周易》本分卷。上经和下经各一卷;十翼(即 :《彖》上传、《彖》下传、《象》上传、《象》下传、《文言》、《系辞》上传、《系辞》下传、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)每翼为一卷 。“经”、“翼”共合十二卷。成书定稿,朱熹将书名定为《周易本义》,将原稿割裂,重组成四卷。上经,卷一;下经,卷二;《系辞传》,卷三;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、《杂卦传》为卷四;《彖传》与《象传》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。故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。
易经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来源,而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是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诠释。
二千多年来,孔子受到官方的提倡和保护。历朝历代都尊孔,并封给孔子种种称号。周敬王四十一年(公元前479年),孔子去世,弟子心丧三年,庐于墓旁者百余室,因名其地为「孔里」,并各植树一棵。孔子后裔承继其儒学,为名相、博士、大儒。1974年出生在之孔垂长先生,为其79代嫡孙。孔子是教育家、亦是家,孔子去世后,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,不断追封追谥。 西汉元始元年(公元元年),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“褒成宣尼公”古人认为“褒成”是国名,“宣尼”是谥号,“公”是爵位。北魏太和十六年(公元492年),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“文圣尼父”。“文圣”是尊号,“尼父”是敬称。北周大象二年(公元580年),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“邹国公”,“邹”是国名,“公”是爵位。 隋开皇元年(公元581年),文帝杨坚称孔子为“先师尼父”;唐贞观二年(公元628年),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“先圣”。“先师”、“先圣”都是尊称。贞观十一年(公元637年),改称孔子为“宣父”,“宣”为谥号,“父”是美称。乾封元年(公元666年),高宗李治赠孔子为“太师”,“太师”为官位。武周天绶元年(公元690年),武则天封孔子为“隆道公”。“隆道”是封号,“公”是爵位。唐开元二十七年(公元739年),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“文宣王”。“文宣”为谥号,“王”是爵位。这儿的“王”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,而是周天子“武王”“成王”的王。 宋仁宗至和二(1055年)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,后代相沿不改。自诞生朱熹注解《周易本义》的宋朝之后,历代朝廷或对孔子的尊崇,有赠无减。元朝大德十一年(1307年)成宗加衔“大成至圣文宣王”。明朝世宗嘉靖九年(1530年)尊“至圣先师”。清朝顺治二年(1645年)世祖尊“大成至圣文宣先师”。中华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国民尊“大成至圣先师”。中华人民于2011年1月11日,在了天安门广场东侧立一尊重17吨、总高9.5米的青铜铸造的中国国家孔子像。其中“9.5米”乃易经中的九五中正之义。告诉人们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之大。中华人民以孔子名字命名的《孔子学院》遍及世界各国。因此,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也就备受其之后历代朝廷或青睐。宋嘉泰年间,有朱熹注解的《易本义》稿本流传。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成书后,有朱鉴刊本,吴革刊本。《四库全书》收入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十二卷本,并附有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四卷本;《西京清麓丛书正编》和《刘氏传经堂丛书》它们都收入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十二卷本;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、1984年北京中国书店铅排本《四书五经》和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《四库易学丛刊》它们都收入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四卷本;1986年5月,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《周易本义.朱熹注》四卷单行本。另有阳明手抄本、元刊本、陆有明覆宋本、康熙五十年(1711年)曹寅刻本、江宁局复刻刘氏本、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苏勇校注本、1994年广州出版社有廖名春标点本七种朱熹注解的《周易本义》四卷本。因此其对中国“哲学”和“易学”研究也就影响很大。
Q2:如何评价朱熹?
朱熹,或称朱子,是一位精思、明辩、博学、多产的哲学家。光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。到了朱熹,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系统才达到顶峰。这个学派的统治,虽然有几个时期遭到非议,特别是遭到陆王学派和清代某些学者的非议,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响的独一的哲学系统,直到近几十年西方哲学传人之前仍然如此。
中国皇朝的,通过考试制度来保证官方意识形态的统治。参加国家考试的人,写文章都必须根据儒家经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释。我在第二十三章 又说过,唐太宗有一个重大行动,就是钦定经典的官版章句和“正义”。在宋朝,大家和改革家王安石(1021一1086年)写了几部经典的“新义”,宋神宗于1075年以命令颁行,作为官方解释。不久,王安石的政敌控制了,这道命令就作废了。
新儒家认为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是最重要的课本,将它们编在一起,合称“四书”。朱熹为“四书”作注,他认为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。据说,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。他还在修改他的注。他还作了《周易本义》、《诗集传》。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,以“四书”为国家考试的主课,以朱注为官方解释。朱熹对其他经典的解释,也受到同样的认可,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,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。明、清两朝继续采取这种作法,直到1905年废科举、兴学校为止。
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,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。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。他的渊博的学识,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;他的精深的思想,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。尔后数百年中,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,决不是偶然的。
Q3:朱熹对易经的解读是对的还是错的
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对错都是他自己的见解,要想读好就得仔细研读
Q4:朱熹 周易本义 有一句不太懂 “无适而利”
朱熹本不知易,升卦上六:冥升、利不息之贞。孔易象曰:冥升在上,消不富也。虽然含糊其辞,但能消不富。确定了升能让人富(消不富);既然问及,只解‘无适而利’。这句就是后人‘成人不自由,自由不成人’的出处。无适,自己很不舒服,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利己。下面是[李氏易经]的简注,仅供参考:
五十春种
寒冬过去了,春回大地。有人去咨询农官今年该种什么庄稼好;有人在耕耘土地;有人搭盖看守作物和休息的临时棚;大君为了风调雨顺去祭天。一片繁忙景象,好一幅田园乐画卷。辛勤的劳动种出了茂盛的庄稼,预兆着丰收在望。
升卦
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
春回大地,人们回到赖以生存的田野上耕作,去问一下农官,今年种什么有好收成。南方春早,不要误了农时才好。
初六允升大吉
大地解冻,可以耕作了,新的一年开始。
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
适合播种的农时,在春祭后。
九三升虚邑
搭盖守护作物和休息的临时棚。
六四王用亨于歧山吉无咎
尧上歧山祭天,祈求风调雨顺。
六五贞吉升阶
辛勤的劳动种出了茂盛的庄稼,作物在地面上升起了一级级台阶。
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
作物在不知不觉中成长。人类,在年复年地耕作。土地,养育着人类生生不息。
Q5:《周易》和《易经》一样吗?如果不一样,想了解玄学看哪一本书好?
《周易》和现如今的《易经》是一回事,毕竟连山易与归藏易早已失传。而且被称之为“经”,那也是在孔子传易之后的事。其次现如今大家能看到的《易经》也都是传自孔门。这也正是为什么如今的《周易》包含“经”与“传”两部分的原因了。最后还要说一下,《易经》跟玄学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。要想了解玄学,还是先看看《山海经》或《抱朴子》一类的书吧。
Q6:《易经》入门看哪些书好
不管是为了占卜,还是只为了获得一些道理,我推荐南怀瑾老先生的《易经杂说》《系辞别传》
对你入门非常有益,其书跟进易经的真面目,不会对你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。
至于会算卦,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明白的!